返回

第三回 时运无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再有本事,也没法管住虎儿。这暂且放下不说。

    日子过得也快。渐渐的,天儿热起来了,一年一度的夏收大忙季节又来了,村子里收小麦的收小麦,碾场的碾场,种小秋的种小秋,忙得不亦乐乎。虎儿呢?也不时替他二哥帮帮忙,在地里、场里吆喝吆喝人,跑跑腿。才忙乎完,却传来刘家老大病危的消息,没说的,生儿荷上盘缠,引着虎儿赶紧上了路。

    这次去,生儿心里很复杂。这一来,是近些日子常听说这儿打仗那儿打仗的,他哥又在队伍上,总感觉不妙;二来,是他大哥只有一个女儿,去了人生地不熟的,不知如何行事,心里没有谱儿;三来,也是最重要的,想弄清楚大哥的财产,以备将来。

    可事情比预料的要糟,待他们赶到的时候,刘家老大早已故去,是阵亡的,再加上兵荒马乱的,根本没人管事,他大嫂已经把人就地安了葬。因为财产的事,这两个小叔子与嫂子、侄女闹翻了脸。最终了,生儿和虎儿带着一肚子窝囊气、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后来听说,刘家大嫂又改嫁了什么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渐渐的,夏去秋来,村子里对刘家事儿议论也日渐消停了,可冷不丁又传一个有关孙家的消息,街头巷尾又热闹起来了。孙家在柳湾村北头巷的巷口上。孙姓在柳湾虽然不是什么大姓,但也并不是独此一家。当然,这几家姓孙的还有点亲缘,也就是说孙家来柳湾的年代并不算太久远。可孙家的房舍在村东北这一片倒挺显眼。砖砌的高高的院墙,拾阶而上的稍门楼儿虽没有伸出的飞檐,却和高大的院墙融为一体,和周围相比,给人以比较殷实的感觉。

    从院里情况看,孙家前几代的人丁并不兴旺,到了明娃爹这一代可以说有了转机,生下五男四女。孙家老汉脾气倔、能下苦,带着几个大孩子成天价干这干那的,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好。孙家老婆也会持家,家里常拾掇得井井有条的。虽说孩子多、针线活紧,可人家老婆教子有方,娃儿家出得门来,都整整齐齐的,个个看上去都透精干,甚至孙家三娃子还考到省城念书去了。

    人常说,老大憨,老二滑,剩下老三顾自己。可孙家这老三还不歪,脑子活泛,念书也好。知道家里供他念书不容易,也挺尊兄长。这娃大名叫孙启东,小名东娃。在一个小村里,能出来这么好一个念书的,也不容易,孙家自然很自豪。

    从学校出来,东娃就在省城干了事,娶妻成家什么的都还算顺利,可就是有一样不顺心,启东老婆一连生了两个女儿,就是没个小子。为此,孙家老爹耿耿于怀,想把老大明娃的一个孩子过继给东娃。

    这明娃,大名叫孙启明。明娃眼下是三儿两女。大的是儿子,二的也是儿子,三的是女儿,四的还是女儿,小的又是儿子。按理说,启明儿子多,过继一个给东娃一个也不算个啥;而且娃能去城里头,可比在村里头强多了;可这明娃老婆却惜娃,舍不得给。

    实际上,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启明三个儿子,大娃子说傻也不算傻,可好像总比常人缺那么一点儿;二娃子挺好,就是有些太实诚;唯有三娃子最讨喜,又机灵又长得好看。可启东夫妻俩偏偏还就想要三娃子。想夺人所爱,这可就真难了。所以,尽管孙家老爹说来说去的,这过继孩子的事儿一时也定不下来。

    最近,听说东娃又跑到西边的抗大教学去了。抗大是什么学校,村里没人能说明白。有人说,东娃结识了什么组织上的人,跟人家走了。还有人说,东娃不喜欢老婆了,和哪个大家闺秀相好了,人家要去抗大,也就跟着去了。反正,说啥的都有,只有孙家上下蒙在鼓里。究竟怎么回事,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孙家老太婆虽然孩子多,但儿女心还是蛮重的,迟迟没有东娃的消息,常常一个人落泪。而孙家老头子呢?一想起东娃自作主张去了抗大,这气就不打一处来。

    村里人闲暇之余,喜欢在一起东家常李家短的。这一方面是找乐子,另一方面也关心,出出主意。都催孙家老头子赶紧打发人去西边找东娃,可又听说哪里哪里打仗、哪里哪里开火的,弄得孙家老头子一时也不敢贸然行事。
国产免费看片    偷拍黑料吃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