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60章过河(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
    近万唐军徐徐撤兵而去。

    这个时候,李神符非常果断,只留下五百人驻守营寨,稍稍接应退下来的唐军前锋兵卒,自己则率大军主力返回冯翊。

    可这一下便暴露出了这位李唐国戚临阵经验不足之处,先是派兵死守河滩,战事稍有不利,便决定退兵,攻防转换太过突兀,很容易便形成了战术上的混乱。

    临敌之际,将领挥洒自如,军队如臂使指,这是很多艺术作品中英明将领的形象。

    可在现实当中,领兵将领的每一个决定,其实都不会是战时临时灵光一闪,便能做出来的,战前必须跟麾下部属们商议清楚,做好沟通。

    也就是说,大军接战之后,给领兵之人选择的余地并不多,总要在既定的战略战术中进行选择,任何仓促的举动,都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自古以来无数战事都表明,领兵一旦过万,接战后领兵将领所能做的只能是对军将微调而已,这也是不少将领在接战之初一般不会全军而动,总要留下后备以防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

    而李神符这种说撤就撤的果决,不但让部将们非常不满,而且在事实上造成了不利的后果。

    首先,在这样一个时刻,部将们就算很理解郡王撤军的原因,可还是让他们觉得,此举非常不妥,您这是怯敌畏战呢?还是特意来给敌人送礼的?

    其次则是,唐军主力一旦后撤,实际上就是将驻守河滩,正与敌军交战的四五千人给丢下了,给人的印象则是,虽然未败,却有如断尾求生一般。

    按照李神符所想,本应是徐徐退后,有接应,有断后,很符合兵法的一个程序,可场面最终却弄的非常难看。

    当然了,纵观这位襄邑郡王的人生轨迹,他的临敌表现其实也就有情可原了。

    作为西魏八柱国李虎的孙子,弓马娴熟,深谙兵法韬略那是一定的了,可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兄长李神通长大,受到的教导也便缺失许多。

    再加上身在长安,杨广三征高句丽时,关西贵族纷纷逃避兵役,长安李氏是其中佼佼者,到了李渊率兵南下的时候,李神通侥幸逃到外间,聚兵响应。

    其实即便是李神通,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战事,最后的功劳多数还是抢自己侄女的,可见他们这一脉其实已经不太像样子了。

    而李神符更惨一些,在长安被刑部尚书卫玄捉住,好悬没掉了脑袋,直到李渊进了长安,才把他给放出来。

    之后无论是义宁还是武德的这些年,李唐诸般战事皆与李神符无缘,因为他年富力强,又向称知兵,被李渊留在京师掌管皇帝亲军,若非屈突通名气很大,殷开山也很有才干,他应该入兵部任事才对。

    如今来到河边驻守,而领兵来阻敌军过河,其实是李神符最接近战场的一次,也是他亲自操刀为战的一次。

    所表现出来的领兵才干……嗯,只能说可圈可点吧。

    他给敌人的感觉其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唐军主力毫不犹豫的调头而走,河滩上的唐军本就有些顶不住了,他们的敌人狂野凶悍,

    几乎是人人拼命,各个奋勇。

    唐军冲锋的势头一旦受挫,便难挽颓势,前面的唐军士卒不论如何拼命,也被压的不断退后,弓箭手还在不断射出箭矢,可他们的敌人却顶着箭雨不断向前。

    那种恐怖到令人畏惧的气势,让去年一战的印象变得越加清晰了起来,唐军从未遇到过这样强硬疯狂的敌人,即便是从西北调转过来的老卒,也不由心生战栗。

    唐军的士气在同袍的惨叫声,以及鲜血流淌中不断消磨,唐军大部分士卒从不曾跟这样凶狠的敌人交手过的缺点一下便暴露了出来,此消彼长之下,唐军的伤亡瞬间剧增。

    可唐军毕竟非是义军可比,他们有着成体系的作战指挥系统和颇为良好的后勤,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有着秦人固有的骄傲和不屈,无论是士气还是其他什么,皆非当年李神通七拼八凑的大军可以比拟。

    过河的尉迟偕部的精锐之师,唐军其实也堪称善战,即便被敌军压制,中军更受到了突袭,可唐军中的低级军官们,依旧在率领着部下军兵试图挽回败局。

    河滩之战最惨烈的时刻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无数人纠缠在一起,渐渐形成混战,惨叫声和刀枪入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猩红的鲜血不住飚射出来,给这场河滩争夺之战添加着佐料。

    山东人,河北人,晋人,秦人厮杀在一处,肆意的释放着他们的粗野和勇气,顺便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