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九百六十五章彩陶十三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
    造型完成之后,要对陶胎进行拍打滚压,才能使泥条相互黏合得更加紧密牢固。

    在仰韶文化中,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轮旋的痕迹。

    大地湾、王家阴洼等遗址出土的陶罐、葫芦瓶,底部出现修整时产生的正心涡纹,都足以证明慢轮的存在。

    正心涡纹是将坯体倒扣在陶轮上,用工具从中央往边缘修整器底时,逐渐移动而产生的纹理。

    它不同于快轮制陶分割器底时,所产生的偏心涡纹。

    虽然尚未发现陶轮,但在大地湾却发现了从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制陶转盘。

    转盘为夹砂陶,既厚且重,直径大多30余厘米。

    早期转盘中部隆起为一平整的工作台面,晚期转盘则在盘中央倒扣一陶盆。

    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时就正好表现了制作中的情形。

    陶盆倒扣在转盘上,转盘中间有一圈凸起的圆形泥棱,正好将盆固定于转盘之内。

    操作时转盘置放于陶轮之上,直径15厘米的陶盆底部,则成为盘筑陶坯的工作台面。

    有的转盘内部,还刻有许多以正中为圆心的同心圆。

    借此可将陶器圆形口腹部及底部,制作得更为规整。

    有的转盘边缘部位有多个小孔,以便排出盘内制陶时流出的过多泥浆。

    这套制陶工具及其细部精巧的构想,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有着聪明的才智与丰富的创造力。

    还有,在秦安、甘谷一带,有些村民仍然使用慢轮。

    一般先挖一个地坑,坑内埋设转轴,陶轮用草泥制成,置放时与坑口齐平。

    制作时用脚蹬踩陶轮,使轮转动。

    因无其他动力,陶轮只能慢速旋转,陶轮中部再加置一泥质工作台。

    从这种设备及工作场景中,似乎可以捕捉到几千年前先民们制陶的信息。

    彩陶的繁荣与制陶工艺水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快轮兴起后,彩陶迅速衰落。

    经研究发现,凡具有彩陶制作传统的古代文化,其制陶工艺必然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

    掌握和使用了快轮制陶术后,彩陶工艺便很快随之消亡。

    甘省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条筑成法制作。

    疆省彩陶结束得更晚,是因为至汉代才传人了快轮制陶。

    我国西北地区,彩陶生产之所以到了青铜时代依然十分发达,其重要缘故就是未能掌握快轮制陶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甘省彩陶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这些其实都算是边疆,或者说是少数民族的特色陶器。

    那么中原地区有没有好的陶器?在古代也肯定是有的,而且发展出来的文明更加璀璨。

    比如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这里历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

    人们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着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着精美的民间艺术。

    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技艺,散发著泥土的芬芳,繁华般点缀着农家小院。

    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