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章 吐蕃国插足西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春闰三月初一,辰时两刻。

    所谓闰三月,也称重三月,代表着今年,有两个三月。上个月十二日,司稼正卿梁孝仁,来合璧宫汇报。东都乾元宝殿,已经正式竣工,可以拎包入住。

    紫薇城乾元殿,是洛阳宫正殿,类似长安城中,西大内的太极殿,蓬莱宫的含元殿。不过话说回来,这座殿很搞笑,隋炀帝建造的,初名为乾阳殿。

    太宗攻破洛阳,见其奢靡豪华,不禁痛心疾首,大骂杨广昏庸。然后幸灾乐祸,当着洛阳百姓,说出至理明言:阿房宫成,秦人溃散,乾阳毕工,隋人解体。

    为显自己清高,命令火烧乾阳,表示引以为戒。等到登基为帝,屁股决定脑袋,开始自打自脸。想重修乾阳殿,朝臣们不乐意,纷纷上疏劝谏,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显庆元年,李九这个孝子,帮他完成夙愿。重启建殿工程,司稼大夫田仁佐,为建筑总工程师。借用遗址材料,征调民夫无数,历时整整十年,今年终于竣工。

    半个月的准备,今天早早启程,离开了上林苑,移驾到紫薇城。武康整顿安保,漫步参观新殿,窃以为乾元殿,不比乾阳殿小。等到媚娘掌权,还会扩建此殿,并更名为明堂。

    说起阿姊媚娘,越发的显怀了,再有三个半月,令月就会出生。她在宫中养胎,貌似心情不错,整天眉开眼笑。李九呵护备至,只是关爱过头了,行为也十分傻缺。

    不知从哪听说,妇人怀孕期间,谁人经常出现,孩子性格像谁。因为这个理由,李九传下命令,禁止武康看望。害怕他的公主,沾染狠戾杀气,沾染腹黑阴险。

    武康嗤之以鼻,说起腹黑阴险,比起你们夫妻,小巫见大巫啊。不让探望拉倒,谁想伺候你们,出力还不讨好。于是按时下班,多多陪着妻女,享受平静生活。

    自从来到洛阳,小晴心情渐好,脸上有了笑容。因为洛阳集市,没人辱骂夫君,估计洛阳人民,素质修养较高。她有了好心情,武府亲卫仆人,个个烧香拜佛。

    无聊的生活中,也有着调味剂,逗明日香小公主。上个月十五日,收刘仁愿的信,是关于倭国的。他是武康的部下,官拜左奉宸将军,去年率领舰队,渡黄海去熊津,换防镇守卫士。

    武康曾建议他,到了熊津以后,派使者去倭国。带着书函礼品,会面中大兄皇子,好好耀武扬威。同时也了解下,中大兄的态度,有没有被打疼。

    婉言提醒他们,老实呆在岛国,不要插手半岛。建立高句丽的,是汉朝扶余人,隶属中华民族。唐与高句丽战争,是大唐的内战,也是大唐内政,外国不许干涉。

    刘仁愿依言照做,朝散天夫郭务悰,率领一百三十卫士,乘坐斗舰三韩号,前去倭国拜会。去年七月十七,抵达倭国对马岛,派人送上书函,希望进京拜见。

    这船不速之客,吓尿了中大兄,他找借口敷衍:没有天唐国书,不能确定身份,不能进京拜见。你们可以住下,我们盛情款待,你们可以离开,我们礼送出境。

    卫士们没有走,驻扎在对马岛,好吃好喝好招待,日子过的很潇洒。仁愿信中表示,大佬猜的不错,倭国在对马、壹岐,大肆修筑防御。福冈县修水城,防止大船靠岸,加强着西部防线。

    倭政府胆战心惊,害怕大唐海军,大举进犯倭国。截止去年腊月,三韩号的水手,仍住在对马岛,享受倭国供奉。武康嗤之以鼻,看来中大兄王子,确实吓破胆了。使船入侵倭国,不敢缉拿驱逐,连会面都不敢。

    小女人明日香,身为倭国公主,挂念她的父亲。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缠着他问,刘仁愿老将军,有没有再来信。武康摇头晃脑,吊足她的胃口,再给她泼冷水,确实没有来信。

    日子天天过去,到闰三月初十,贞观殿有朝会。西域再次告急,新疆疏勒部落,以及弓月部落,再次反叛大唐。联合吐蕃军队,集结三万大军,攻打安西于阗。安西都护裴行俭,五百里加急公文,恳请朝廷出兵。

    这标志着吐蕃国,正式插足西域,西域从此动荡。随后的十几年,大唐吐蕃突厥,会在西域大地,上演三国演义。大唐吐蕃争锋,突厥人打酱油,谁是胜利者,他就效忠谁。今年跟大唐,明年跟吐蕃,堪称墙头草。

    君臣紧急商议,很快达成一致,出兵解救于阗。至于派兵多少,谁来统帅三军,他们各抒己见。武康正襟危坐,心中五味杂陈,终于按捺不住,提出自己建议。

    采用围魏救赵,征调五万卫士,联合凉州方面,攻略吐浑谷。迫使吐蕃回师,与之展开决战,把吐蕃的势力,驱逐出吐浑谷。然后重兵驻守,扎紧青海口袋,断其北进出路。

    目的若能达成,便可一劳永逸,解决吐蕃问题。高原气候恶劣,土地产出不足,人口步入瓶颈。等待吐蕃人的,只有无尽内耗,只有走向衰落。从此大唐西南,再无心腹大患。

    很快反对如潮,群臣调转枪口,摆事实讲道理。他们态度很鲜明,吐蕃是癣疥之疾,辽东是心腹大患。大唐的战略核心,必须放在辽东,调动五万卫士,朝廷伤筋动骨。

    武康哑口无言,他们说的都对,这是实际情况。唐朝的折冲府,共六百三十个,字面上的卫士,六十三万余众。实际不是这样,自从李九登基,大小战事不断,兵员严重不足。

    均田制在崩塌,民间逃户严重,府兵数量再减。根据武康估计,大唐全部卫士,最多四十余万。大多在家种田,其余宿卫京师,或者屯兵辽东,或者驻守安西。

    正常的情况下,一次能调动的,最多五万卫士。封锁吐蕃计划,确实伤筋动骨,平定辽东之前,不能大举征兵。武康心知肚明,没有据理力争,李九不会同意的。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吐蕃作妖,坐等西域沦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感觉很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早日解决辽东,趁着军力犹在,与吐蕃决雌雄。

    朝臣经过讨论,终于作出决定:左武卫将军曹继叔,率关中十五折冲府,火速救安西于阗。安西都护裴行俭,西州都督崔知辩,以副将的身份,共同参与军事。

    李九宣布退朝,群臣鱼贯而出,武康最后离开。吩咐左羽林军,检查大殿各处,确定朝会官员,有无遗漏物品。找到个象牙芴板,看上面的签名,是左侍极陆敦信。

    芴板是记事本,官员上朝时候,要汇报的内容,都记录在上面。皇帝传达的话,也会记在上面,回家好好研究。如果内容较多,会带很多芴板,塞在算袋里面。

    这东西分等级,五品以上官员,使用象牙材质;六品以下官员,用竹片凑合吧。武康的象牙芴,从来都是摆设,他的记性很好,用不着备忘录。

    仔细打量片刻,随手塞入算袋,扯出淡淡微笑。芴扳随身携带,竟然遗落皇宫,醉翁意不在酒啊。离开乾元殿,搜索脑中记忆,左侍极陆敦信,了解的并不多。

    他的父亲陆德明,和许敬宗一样,秦王十八学士。敦信颇有才学,人却比较迂腐,不受李九待见。从他为官履历,以及现任官职,就能看出端倪。

    所谓的左侍极,原是左散骑常侍,隶属于东台。从三品的高官,却没什么实权,类似皇帝顾问。负责规谏过失,类似三公三师,位高而权不重。

    来到大业门外,果然见到正主,老神在在的等候。已经年逾花甲,看着精神抖擞,也是个老油条。武康拿出芴板,用两只手托着,露出和煦笑容:“陆公遗落芴板,我给你带回了。”

    敦信慈祥和蔼,芴板装进算袋,笑呵呵自贬着:“人若上了年纪,记性每况愈下,老是丢三落四,让变之见笑啦。变之若无公务,陪老夫走走如何?”

    武康欣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