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
第十三章 换防(二十五)
走出不远,莫敌看到几条渔船停在岸边,上游突然出现的战斗,把渔民们吓得不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渔船停泊在南岸,今天暂停一天。可是,有人不想让他们休息,这个人就是莫敌。赵胜安把渔民带到莫敌面前,莫敌告诉他们,做两件事,一是买下他们所有的渔网,价格随他们开,第二是把钟良三营和刘五魁的重火力连运送到江北,算是征用船只,不给钱。莫敌的态度明显不是跟对方商量,阴得出水的表情也让渔民们不敢出声,生怕得罪了面前这个瘦小的军官。渔民们知道,所谓的商量,只是给自己一个面子,真要拒绝,别人手里的是枪不是烧火棍。至于鱼网,能换回钱那是最好,反正东洋的人造丝也不太贵,就是织网有点费时。尝试着给鱼网开了个高价,没想到莫敌竟然一口答应,渔民乐了。
在老龙坝,江北江南两道火力夹角,静等巢县来的援军舰队。
赵胜安在布网,当他告诉渔民,买他们的网是准备用来缠住日本舰队的推进螺旋桨时,渔民们乐了,告诉赵胜安,想缠日本人的小炮艇太简单,把渔网的一头绑上沉江坠石,另一头则扎上竹子浮筒,渔网就在江里树了起来,小火轮一过,水流一搅,十有八九会把漂在水面的渔网给带进去。小火轮的螺旋桨是精钢打造,转动速度不慢,一两张鱼网缠不住,三下两下就能搅得稀碎。但是绑在鱼网另一头的沉江坠石是克星,渔网被螺旋桨飞快的拉起,沉江坠石也会随之拉起,最后会以高速砸向精钢打成的叶轮,叶轮的叶片并不厚,很脆,顶不住沉江坠石。渔民告诉赵胜安,当年江北纵队在庐江时,经常用这一招,高敬亭将军还去打铁铺定制了一些铁锁,专门对付巢湖上的火轮,一打一个准。
不到一百五十米的河面,主航道就是中间的五十米,一字排开十一张大大小小的网,只等舰队入网。
欧阳锦在修工事,他知道,这次对手不好对付,江船上的火炮他是见识过的,远胜日军的坦克。日军坦克上最大的火炮也不过是70毫米口径,江船上的火炮,大多在100毫米口径之上。修工事的材料就地取材,一是木头,一是沙袋,先在地上挖下半米,再从不远处砍下木头,堆在面前,最后是用沙袋在工事前面加固。靳同轩告诉战士们,火轮上的炮在这么近的距离内只能直射,不能形成弧线,因此不可能把炮弹吊进我们的战壕,因此,只需要把正面的防御加强就足够。刘五魁连去了北岸,靳同轩把欧阳锦一营钟鼎鼐二营和赵胜安突击连的拐把子集中起来,放置在第一防线,由张重山指挥。与拐把子互为配合的,是四十五具手炮,黄英毅率领他们在新河口执行任务后,好不容易赶上大部队,还没有歇一口气,立即被授予新的重任。上次在泥河,缴获的手炮够多,九一式*也够多,因此在这次作战中,他们一直扮演出主力中的主力角色。
有人说,掷弹筒是日军的一大战争创举,是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最大奉献。它来自于迫击炮,却把迫击炮极致化。迫击炮是一种老式武器,公元1342年。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 “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可谓大行其道,却没有脱出原始火炮的影子,直到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才让迫击炮基本具备了现代武器的特点,结构更加完善。
大正十年,公元1921年,日军推出了一款口径50毫米,重量只有2.6公斤的超轻型迫击炮,一面世就成为爆款。公元1929年,八九式掷弹筒的问世,五百米的有效射程,更让掷弹筒成了取代迫击炮成为步兵第一配合火炮。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掷弹筒成了正面战场的恶魔,无数的战士丧生在掷弹筒的弹片中。
受岗田教官的影响,莫敌对掷弹筒的重视,远胜其他武器,在他的野补团里,除了刘五魁连有一个专业的手炮排,还在三个主力营各连成立一个手炮班,一旦集中起来,就是一支拥有四十五具掷弹筒的强大部队。
为了防止日军逃窜,欧阳锦一营在上游扼守,钟鼎鼐在下游封口。靳同轩告诉负责江北作战的钟良,如果日军运兵船不向江北停靠,就不要轻举妄动,一旦日军为了躲避来自江南的火力而选择在江边停靠,就趁日军下船混乱,打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info